近几天,蓝箭航天实践队队员参观了数个航天类博物馆后,感触颇深,分享部分同学的感受。
文正旭
炎炎夏日,晴空万里。今天是2019年7月14日,我随着实践队参加了航空航天展览,来到了中国民航博物馆,开始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
作为北航学子,能够来到民航博物馆参加,是我的荣幸。虽然这家博物馆离市区比较远,辗转需要一个半小时,但是炎热的天气以及漫长的路程没有消耗掉我们丝毫的热情。一下车,我们立马就被这家博物馆的外形吸引了:这家博物馆的外形好似一个飞机引擎,与航空航天特别贴切。
我们首先参观了停放在博物馆外围的飞机,感受了民航的发展历程:自从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之后以来,民用航空发展蓬勃,客机也从普通的一次大战运输机改客机,逐渐蜕变为适合现代人的飞机。短短一百年的时间,民航发展得如此之快,既是历史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的不懈努力拼出来的。
之后,我们便走进博物馆,体验了机场塔台的操作,观看了当时那些航空人使用的物品的展览,也走进了当年毛泽东同志的专机。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民航人所恪尽职守的民航精神——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让这一群民航人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让这一群民航人拥有刻苦钻研的不懈动力;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让这一群航空人走过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再创辉煌;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也让这一群航空人一心一意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其实,民航精神不仅仅激励着他们,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投入社会,建设祖国的使命,这四条准则也是对于我们非常有用的。
走出博物馆,我的思绪依旧万千。第一代民航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天地,接下来的民航人又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发展着这来之不易的基底。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也是建设伟大祖国的一份子,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我们,民航精神能否鞭策我们继续前行?我望向天空,看到了一架客机坚定地飞过了我的头顶,迎向朝阳。
孔慧
继前日参观完中国民航博物馆,我们实践队队员在7月16日又前往中华航天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希望了解更多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知识。
中华航天博物馆坐落于丰台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内,固定的登记时间和严格的准入制度都不让我们对这所博物馆生产敬畏之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顺利进入了面积不大但是展品齐全的主展厅。在展厅的出口处,我们遇见了许多报团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个个都眉飞色舞地谈论所见所闻,让我们对这次展览也萌生出了更多的期待。
馆内展有长征四号的实体,长征二号的一级和二级发动机,甚至还有火箭发射成功后回落地面的整流罩。这一切的一切对于我这个文科生而言都是新鲜且震撼的。在墙壁上悬挂的关于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技术的图文,也让我对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看到长征系列、神舟系列,我的思绪又飘回到了几年前,那个时候我和爸爸正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直播。人类自古以来,就对那广袤无垠的天空充满向往,嫦娥奔月,夸父逐日。我们对头顶的那片天空,总是充满敬畏,但又心驰神往,我们对天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而2008年,中国终于做到了,翟志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也终于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也是国家的进步!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经过几代人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们才能取得今日的伟大成就。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指引下,我们会在航天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刘心怡
从1909年冯如的自制飞机在美国成功试飞,到1947年中国第一个民航空管机构的成立,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苦前行,再联想到前些日子C919的成功起飞,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道路的真的是曲折却又不失精彩。近百年峥嵘岁月,数十载的砥砺前行,民航人见证了中国民航事业的从无到有,也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书写着这华美的篇章。而在这其中,最为精彩的又莫过于民航精神。有看得见的民航精神,例如那些勇敢反抗劫机歹徒的机组成员们;也有看不见的民航精神,被深深埋入了奋斗在空管、后勤等幕后人员的心底。以前,我只是能感受到乘坐飞机的舒适;但在这次参观之后,我才知道舒适是由无数人的心血打造而来,他们正以激昂的斗志为祖国的民航事业添砖加瓦,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最纯正的民航精神。民航精神是什么,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民航精神是什么,是呕心沥血创建世界一流民航事业的毅力;民航精神是什么,是竭尽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无私奉献。作为北航的一名学子,受着“空天报国”情怀的熏陶,在看到这些民航人的艰难奋斗历程时,我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这是怎样顽强的毅力在支撑着他们,这是怎样坚定的信仰在引领着他们!心中的千言万语都汇聚到一句话:向民航人致敬!